Featured
中式烹調 (入門 6法 + 實戰 12法)
中式烹調 入門 6 法 | 實戰 12 法 | 進階 30 法
📘 入門 6 法(快速掌握)|中式烹調
炒
「炒」講求速度與火候的完美配合,以高溫快速翻炒,讓食材在最短時間內受熱,鎖住香氣與鮮味。先用蒜或薑爆香,再下主材快炒變色後,30-60 秒內即可調味起鍋,以免食材出水變軟。
煎
煮
炸
炆
燉
📘 實戰 12 法|中式烹調
炒(爆炒 / 快炒)
- 時間掌握: 在 30–90 秒內迅速完成,講求「快」字訣。
- 核心要點: 鍋要乾,油要少,食材分批下鍋,並持續快速拋鍋。
- 完整步驟: 先將蒜、薑等香料爆香,再下主食材快炒至變色,最後快速調味並起鍋。
- 常見錯誤: 避免一次性放入過多食材,或在鍋未熱時下鍋,這會導致食材出水而失去風味。
煎(淺油煎 / 定型煎)
- 火候要訣: 採用中小火,先讓一面定型並上色,再果斷翻面,只翻一次。
- 烹飪技巧: 保持鍋中留有空隙,讓水氣有機會蒸發;油量控制在「剛好覆蓋鍋底」即可。
- 完美搭檔: 魚柳、雞腿、豆腐、以及各式餅類。
煮(汆 / 滾 / 焯)
- 多元應用: 這種方式是利用清水或高湯,將食材在短時間內煮熟。
- 關鍵操作: 確保水已完全沸騰,加入少量鹽,並持續翻動以防黏鍋。
- 日常實例: 煮麵、煮餃子,或是先將青菜「焯」過水後再進行快炒,以保持其鮮綠色。
炸(低溫 / 中溫 / 高溫 / 復炸)
- 分段控溫: 這是炸出酥脆口感的秘訣。150℃ 主要用於將食材內部煮熟;170℃ 用於定型並上色;最後的 190℃ 則能讓外皮酥脆,並將多餘的油分逼出。
- 核心要點: 食材下鍋前必須完全擦乾,且鍋內不可塞滿,以確保油溫穩定。
- 實用建議: 在食材外層裹上一層薄粉或麵糊,能使炸出的色澤更加均勻、口感更香脆。
炆(少汁慢收)
- 核心概念: 採用小火,用少量湯汁長時間慢慢燜煮食材,讓其充分吸收風味,並讓湯汁自然變得濃稠。
- 烹飪步驟: 先將主食材煎香,然後加入醬油、糖、香料等調味汁,以慢火將湯汁收至濃稠,完全包裹住食材。
- 經典範例: 炆牛腩、炆冬菇、炆排骨。
燉(文火長時)
- 目的與結果: 通過長時間的微火加熱,將食材中的膠質和精華完全釋放,使湯體醇厚,食材變得入口即化。
- 操作方式: 可以在砂鍋或隔水進行,火候控制在湯水只微微冒泡,絕不允許大滾。
- 代表菜式: 老火湯、燉豬展、花膠燉雞。
燴(勾芡收汁)
- 烹調特色: 這種方式講求「汁」與「味」的完美結合。先將食材炒香,然後加入湯汁,最後用太白粉或生粉勾芡,使湯汁變得濃稠。
- 比例與時機: 芡水與清湯的比例約為 1:3-4,並且必須在起鍋前才下。
- 口感呈現: 湯汁濃稠而不稀,能均勻地包裹住每一塊食材,使口感滑潤飽滿。
焗(乾熱 / 濕焗)
- 乾焗: 不加一滴水,完全利用熱爐與鍋具內壁的餘熱來燜熟食物,常見於砂鍋或鑄鐵鍋。
- 濕焗: 介乎於「炆」與「燉」之間,加入少量湯汁後密封鍋蓋,利用蒸汽將食材燜熟,以保持其水嫩。
- 常見應用: 焗鴨、焗排骨、港式煲仔飯。
燜(密閉慢煮)
- 烹飪步驟: 先將食材煎香,然後加入液體(約食材的 1/3 到 1/2),蓋上鍋蓋以小火慢慢燜煮。
- 關鍵要點: 在燜煮過程中盡量少開蓋,以保留鍋內的水氣,確保食材均勻受熱並變得軟嫩。
- 經典菜式: 燜牛筋、燜豬手、燜海味。
蒸(清蒸 / 滑蒸)
- 清蒸: 採用大火快速蒸熟,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清淡口感,通常用於海鮮,盤內要避免積水。
- 滑蒸: 在蒸煮前,先用油、蛋白或太白粉為食材裹上一層保護膜,這能使成品口感更為嫩滑。
- 美味範例: 清蒸魚、滑蒸雞、蒸水蛋。
拌 / 撈(冷拌 / 熱撈)
- 冷拌: 將食材煮熟或直接使用,然後與調味料(鹽、糖、酸、油)混合。香油通常最後才加入,以確保香氣不散失。
- 熱撈: 在食材剛煮熟且熱騰騰時,迅速加入熱油與醬汁拌勻,讓食材快速入味,常見於麵食和蔬菜。
- 香氣提升: 少量花椒油或蒜蓉可以為這類菜式增添更多層次感。
泡 / 腌(鹽滷 / 醋泡)
- 泡: 指將食材在液體中短時間浸泡,以使其入味或去除澀味,例如洋蔥醋泡、青瓜鹽泡。
- 腌: 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浸漬,以徹底改變食材的質地和風味,例如製作鹽焗雞或各種糟滷類。
- 實用提醒: 無論是泡或腌,完成後都要將食材瀝乾或抹乾,再進行後續烹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