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吃BUFFET嗎?  長期食用恐患慢性腎臟病

任吃的BUFFET、火鍋等飲食型態,深受嗜食人士喜愛。但醫師指出,這類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,因短時間內食下大量的蛋白質,長期下來易助長罹患慢性腎臟風險。因此,享用美食前,應避免這樣的飲食習慣,造成健康上更大的負擔!

慢性腎臟病無病徵九成民眾不自知

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,慢性腎臟病發生主因多與飲食及血壓控制效果不佳相關,盛行率為9.8-11.9%,但因該疾病發生幾乎沒有任何徵兆,導致有高達近九成病人渾然不覺。

針對治療慢性腎臟病,多以不會導致營養不良為前提,依美國KDOQI指引建議,第3-5期慢性腎臟病的病患,應採低蛋白飲食策略,蛋白質攝取量應小於0.8 g/kg/day;非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病患,則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0.8 g/kg/day以下,且須接受完整的飲食衛教,以確保營養攝取均衡。

據統計,在台20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中,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率卻僅有3.5%。陳達隆補充,若能充分提供慢性腎臟病患者完整飲食衛教,對延緩病人病情惡化或生活品質改善,均會有明顯的助益。

長期倦怠、泡沫尿腎指數超標恐洗腎

陳達隆提醒,每隔一段時間在門診即可發現,慢性腎臟病患因為倦怠就醫,此時,抽血檢驗發現腎指數超標,己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,所以民眾若長期異常的疲倦,伴隨高血壓、水腫、泡沫尿或腰痛等情形,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,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 (陳達隆 -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)

 

你需要進補嗎? 這群人越補越糟

進補非人人適合!中國人習俗冬令進補,而中醫師臨床觀察發現,每年都有民眾補錯、補過頭。

中醫師強調,若是體質燥熱者、感冒、失眠、胃潰瘍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臟病、痛風、中風、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、肝炎、乾燥性皮膚炎、異位性皮膚炎等,都不適合溫補,以免身體越補越糟。

藥膳分溫補、涼補

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,藥膳有分溫補及涼補,而容易疲倦、臉色蒼白、手腳冰冷的氣虛體質,或是有頭暈、心悸、經血量少的血虛體質,以及正在坐月子、小產的婦女,就可以用溫補方式進補。

體質燥熱者 不適合進補

不是每種體質的人都適合溫補,體質燥熱者就不適合,容易有火氣大、口乾舌燥、便秘、失眠的熱性體質,以及肝炎、高血壓患者,甚至在冬天有乾燥性皮膚炎、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濕疹患者,建議以涼補方式來進補。

進補方式錯誤 症狀會更嚴重

進補要選對方式。周宗翰說,需要溫補者以涼補調養,會出現更倦怠、疲勞、手腳更冰冷、胃脹、腹瀉等症狀;若是需要涼補者,卻以溫補調養,則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失眠、火氣大、嘴破等症狀,而有高血壓者會肝火旺盛,提高中風機率,皮膚發炎者症狀會更嚴重。

胃潰瘍不宜進補 易引起腸胃發炎

感冒或發炎的人也不宜溫補,否則出現喉嚨痛或口乾等症狀,容易讓感冒症狀加重;痛風、糖尿病、腎臟病等患者也不適合,食用高熱量的濃湯、油脂、肉汁,以免對身體造成負擔;溫熱屬性的藥膳容易引起腸胃發炎,胃潰瘍患者不宜食用。

有子宮肌瘤者 當心經月多

另外,有高血壓,中風病史的人,也盡量不適合溫補,以免造成氣血上衝,血壓升高;有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,進補時盡量少吃溫躁的補品,否則容易導致排血量增加、延長生理周期。 (周宗翰 -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)

 

 

每日一杯豆漿 他竟全身過敏發癢

一名60歲顏姓男子,身上皮膚莫名長出密密麻麻的小疹皰且還會發癢,自行購買皮膚藥膏擦拭也沒有用,手腳還因為抓撓造成破皮流血,到住家附近的皮膚科診所求診也都沒有成效,持續2周左右的發癢症狀讓患者非常困擾。

停喝豆漿並用藥 發癢便改善

顏男擔心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,到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看診,經鄭聖翰主任檢查並問診後,發現可能與患者近期改變的飲食習慣有關,因為這一個多月來,患者幾乎每天都有在早上多喝一杯早餐店購買的豆漿;鄭主任請患者先停止飲用豆漿,並用藥三天,患者回診時表示小疹皰逐漸消退,發癢情形也有明顯改善。

這名男子本身體質就容易過敏,花粉類食物(如蜂蜜)都不吃,以前沒有習慣喝豆漿,因為一個月來都到同一家早餐店購買早餐並加附一杯豆漿喝,因此醫師推想可能因為用了疑似基改豆漿出現過敏現象。

有些人對基改黃豆特別敏感而過敏

豆漿的主要成分是黃豆,但曾有調查報告指出,食用的黃豆製品,大部分都是基因改造的進口黃豆,而經過基因改造的食物,可能具有人體未曾接觸過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,對於這些未曾見過的蛋白質或物質,有些人會特別敏感,進而產生過敏反應。

食品選擇天然的最好

鄭聖翰呼籲,民眾選購食品時要注意食物產地與構成,而本身就具過敏體質者更要小心,食品選擇以天然的最好,若加工製程品則要注意成分與來源,也以選擇添加物越少的越好,以避免食入引發身體過敏物質而出現不適症狀。

 

日飲360cc含糖飲 死亡風險增三成

根據流行病學調查,45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,不論男女均高於3成,並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;此外,研究顯示,每天只要增加攝取360cc的含糖飲料,不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83%,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增加29%。因應氣溫下降,不少民眾習慣飲用薑母茶、桂圓紅棗茶,或沖泡黑糖塊來暖身。但要小心,喝錯恐傷身!

熱飲甜心雙陷阱 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應當心

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表示,天冷時民眾多喝熱飲,由於市面飲料店因成本考量會採用高果糖糖漿,但高溫時果糖甜度會下降,為了維持相同口感,熱飲相較冷飲要加更多的果糖才能維持同樣甜度,一不注意恐會多喝下5-10克的糖。因此,若平常喝冰飲習慣加果糖球的民眾,改喝熱飲應盡量改選用砂糖包,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。

普遍城市人對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的提升,而研究發現,961名40~75歲居民中,14.2%平均每周含糖茶飲飲用量多於500 ml,不僅相較於未飲用含糖飲料者,血壓較高,並且有14.9%機率在10年內得到心血管疾病,為沒飲用含糖飲料者的1.15倍,不得不慎。

堅守「自煮、減量、微糖」原則 預防慢性病從日常作起

冬日飲品可採取「自煮、減量、微糖」的原則,盡量自己準備不外買、多喝水不喝飲料、若要喝也盡量降低糖份的攝取量。此外,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,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,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,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。(邱弘毅-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)

 

柿子搭配優酪乳會中毒? 專家解析食物相剋說

秋天是柿子盛產的季節!柿子不只外表討喜、口感清甜,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,但你吃對了嗎?正當民眾享用柿子時,網路上卻瘋傳一則訊息,一名小孩因為將柿子和優酪乳搭配食用,引發中毒反應,讓家長相當恐慌。關於食物的謠言滿天飛,中毒致死或許言過其實,但吃柿子還真的有些禁忌要注意!

柿子+蛋白質易消化不良? 適量攝取保健康!

李婉萍營養師表示,柿子含有豐富的多酚類,具有調節發炎反應的功效,可以抑制脂肪吸收,減少體脂肪、血脂肪以及有助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,且能控制體重又保護心血管健康。而民眾日常飲用的優酪乳,則富含優質蛋白質、鈣、維生素B。兩者同時食用,柿子的單寧酸易與蛋白質結合、沉澱,較不利吸收消化,因此容易引起腸胃不適。

柿子和優酪乳一起食用,通常只會增加腸胃負擔,而不是中毒甚至死亡那麼嚴重。老人、小孩或腸胃系統本來就比較弱的人,建議避免同時食用此兩種食物,若非食用不可,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,以確保自身健康。

專家闢謠 均衡飲食最重要

李婉萍提醒,關於網路上食物的謠言通常可信度都很低,要注意的是飲食均衡,攝取任何食物都應適量為宜,勿暴飲暴食。若腸胃較敏感的民眾,建議分開食用如柿子等含單寧酸的水果與高蛋白質的食物,避免造成身體負擔。

 


 
food
用" 關鍵字" 搜尋 或 "按" >> 湯水 |  滋補湯 | 簡易菜 | 今晚吃什麼? | 婦女 | 孕婦男士  |  兒童 | 海鮮 | | 豬肉 | 牛肉 | 粥粉麵飯 | 保健 |  養生 | 糖尿病 | 血脂 | 高血壓

© 2023 www.FoodNo1.com 自1999面世, 備有10,000 飲食和食譜資料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