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
椒鹽豆腐
椒鹽豆腐是一道源自廣東的經典菜式,其名稱直接點出烹調方式——以椒鹽調味。這道菜將豆腐炸至外酥內軟,再均勻地撒上特製的椒鹽粉。豆腐在中華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,被譽為「素中之肉」,而椒鹽的運用則賦予其獨特的鹹香風味和口感,使其從一道家常食材昇華為廣受歡迎的小吃或菜餚。它完美結合了豆腐的清淡與椒鹽的惹味,深受追求美食人士的喜愛。
材料
主料:
- 硬豆腐(板豆腐) 500克
副料:
- 生粉(太白粉) 4湯匙
- 炸油 適量(建議選用高發煙點的植物油,如花生油或芥花籽油)
椒鹽材料:
- 花椒 1湯匙
- 幼鹽 1湯匙
- 白胡椒粉 1茶匙
- 五香粉 1/2茶匙
- 辣椒粉 1/2茶匙(可省略,或依個人喜好增減)
材料的益處與「健怡」概念
豆腐是植物蛋白的極佳來源,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,且膽固醇含量極低。它還含有豐富的鈣質、鐵質、鎂、磷等礦物質,以及維他命E、大豆異黃酮等,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、預防心血管疾病。相較於肉類,豆腐的脂肪含量較低,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幾乎為零,是追求『均衡飲食』和『健怡煮意』的理想食材。
此道椒鹽豆腐,雖然採用炸製方式,但透過控制油溫和時間,並選擇適合的炸油,可減少吸油量。搭配以豆腐為主料,提供了優質植物蛋白,且花椒、胡椒等香料不僅增添風味,也具備一定的暖胃、促進消化的功效,符合『時令滋養』的理念。若能搭配清炒時蔬,更能達到營養均衡。
材料份量
適合 2-3 人食用
材料預備、處理和調味
- 豆腐處理:
- 將硬豆腐(板豆腐)從包裝中取出,瀝乾水分。
- 用廚房紙巾包裹豆腐,上方壓上重物(如碟子或罐頭),靜置約30分鐘至1小時,徹底壓出多餘水分。這一步是確保豆腐炸出來更酥脆的關鍵。
- 將瀝乾水分的豆腐切成約 3-4 厘米見方的小塊或長條狀。
- 椒鹽製作:
- 將花椒放入乾鍋中,小火慢炒約 3-5 分鐘,直至花椒粒散發出濃郁香氣,顏色微黃。注意不要炒焦。
- 取出炒香的花椒,放涼後與幼鹽一同放入攪拌機或研磨器中,研磨成細粉狀(可保留少許顆粒增加口感)。
- 將花椒鹽粉與白胡椒粉、五香粉、辣椒粉(如果使用)混合均勻,即成自製椒鹽粉。
烹煮本菜的容易度
中級
煮整個菜的所需的時間
- 預備時間: 45 分鐘(包括豆腐瀝水和椒鹽製作)
- 烹飪時間: 10-15 分鐘
- 總時間: 約 60 分鐘
烹調步驟
- 在一個大盤中倒入生粉(太白粉)。將切好的豆腐塊均勻地裹上一層薄薄的生粉,輕輕拍掉多餘的粉。確保每面都沾到粉,這有助於形成酥脆的外皮。
- 在深鍋或炸鍋中倒入足量的炸油,用中大火加熱至約 170-180°C。判斷油溫的方法:放入一小塊豆腐,若豆腐周圍立即冒出均勻的氣泡並浮起,表示油溫適中。
- 小心地將裹好粉的豆腐塊分批放入熱油中炸。切勿一次放入過多,以免降低油溫,導致豆腐不夠酥脆。
- 炸約 3-5 分鐘,或直至豆腐塊表面呈金黃酥脆,撈起瀝油。
- 待所有豆腐炸好後,可將油溫升高至 190°C,將豆腐分批回鍋復炸約 30 秒至 1 分鐘,這樣可以讓豆腐外皮更酥脆,並減少吸油量。再次撈起,放在鋪有廚房紙巾的瀝油架上,徹底瀝乾多餘油份。
- 將瀝乾油的椒鹽豆腐塊盛入盤中。
- 均勻地撒上適量的自製椒鹽粉。趁熱享用,外酥內嫩,香氣撲鼻。
火喉及時間掌握,有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
- 豆腐瀝水: 這是確保豆腐酥脆的關鍵。水分未瀝乾會導致豆腐炸出來軟爛,口感不佳,且容易噴油。
- 油溫控制: 第一次炸製時,油溫應保持在 170-180°C,過低會使豆腐吸油過多,不夠酥脆;過高則容易外焦內不熟。第二次復炸時,油溫略高至 190°C,旨在逼出多餘油份,提升酥脆度。
- 分批炸製: 確保油溫穩定,每次放入的豆腐塊之間留有空間,避免互相黏連。
- 椒鹽份量: 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椒鹽的用量,但建議趁熱撒上,讓椒鹽更好地附著在豆腐表面。
烹飪技巧
- 壓水增脆法: 豆腐瀝水是炸製豆腐成功的秘訣。壓出豆腐中多餘的水分,使其組織更緊實,炸製時不易碎裂,並且能更快形成酥脆的外皮。
- 裹粉鎖水法: 豆腐表面裹上一層薄薄的生粉(太白粉),在炸製過程中形成保護層,鎖住豆腐內部的水分,使其內部保持滑嫩,同時提供酥脆的口感基礎。
- 二次回鍋復炸: 這是許多專業炸物常用的技巧。第一次炸熟並定型,第二次在更高油溫下快速炸製,能讓外皮更酥脆,並有效逼出之前吸附的多餘油脂,降低油膩感。
健怡一點通
(食材益處解碼)
- 均衡飲食: 椒鹽豆腐提供了優質的植物蛋白,可以作為主食或配菜,搭配蔬菜、全穀類食物,構成一頓均衡的膳食。對於追求『均衡飲食』的家庭主婦和養生族群來說,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。
- 素食選擇: 這道菜是美味的素食選項,適合素食者或彈性素食者。
- 香料助消化: 椒鹽中的花椒和白胡椒具有溫中散寒、增進食慾、幫助消化的功效,有助於舒緩腸胃不適,符合『時令滋養』的理念。
- 烹調建議: 雖然是油炸,但家中烹煮可控制用油量和油質,選擇健康的植物油,並徹底瀝油。若想更『健怡』,可考慮使用氣炸鍋或半煎炸的方式。
- 注意鈉攝取: 椒鹽的鹽分較高,對於需要控制鈉攝取量的人士(如高血壓患者),建議適量食用,或減少椒鹽的份量,搭配其他清淡的調味料。
營養成分參考表
(AI 根據食材估算的參考值,實際數值可能因食材品牌、具體份量及烹調方式有顯著差異,僅供參考,使用前請用戶自行或尋求專業人士驗證。)
營養成分 | 每份(估計,約 1/3 食譜份量) |
熱量 (千卡) | 350-450 |
蛋白質 (克) | 20-25 |
總脂肪 (克) | 25-35 |
飽和脂肪 (克) | 3-5 |
反式脂肪 (克) | 0 |
碳水化合物 (克) | 15-20 |
糖 (克) | 1-2 |
膳食纖維 (克) | 2-4 |
鈉 (毫克) | 400-600 |
此食譜的卡路里估算
約 1050 - 1350 千卡(此為整份食譜的總估算,實際數值請用戶自行驗證。)
此食譜適合的食用人士和場合
- 適合人士: 大多數人皆宜,尤其適合追求美味且注重植物蛋白攝取的家庭主婦、廚藝愛好者、素食者或彈性素食者。對於追求美食的朋友,這是一道能滿足味蕾的選擇。
- 場合: 可作為家常菜的加菜,搭配米飯或粥品;亦可作為宴客的特色小吃或前菜,酥脆的口感和獨特的香氣會受到讚賞。在下午茶或宵夜時段,也是一道誘人的佐酒小點。
擺盤建議
- 家常風格: 將炸好的椒鹽豆腐堆疊在一個簡潔的圓形或方形盤中,撒上蔥花或香菜碎點綴,增加視覺層次感。可搭配一小碟番茄醬或酸甜醬蘸食。
- 宴客風格:
- 高雅堆疊: 將豆腐塊錯落有致地堆疊成小山狀,周圍用綠色的蔬菜(如西蘭花小朵、或焯水的蘆筍)或櫻桃番茄作裝飾。
- 佐醬搭配: 除了椒鹽,可準備一小碟自製蒜蓉辣椒醬或甜辣醬,增加風味選擇。
- 中式禪意: 選擇一個素雅的陶瓷長碟,將豆腐塊整齊排列,一旁放上少許炸得酥脆的九層塔葉或香菜,營造出東方美學的意境。
「椒鹽豆腐」吸引力評分:4.5 / 5 分
評分依據: 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評估:食材特色與配搭、烹飪技巧應用、是否體現「健怡煮意」或「時令滋養」概念、視覺吸引力(基於描述和擺盤建議)、創意度、是否具備中華/粵菜風味,以及是否符合注重『均衡飲食』的朋友的喜好。
為何吸引人 (詳細說明):
- 食材特色與配搭: 豆腐作為主料,其本身具有清淡的特點,與惹味的椒鹽形成鮮明對比,這種「以素帶葷」的組合極受歡迎,既能滿足味蕾,又相對健康。自製椒鹽更突顯了香料知識的獨到性。
- 烹飪技巧應用: 食譜詳述了豆腐瀝水、裹粉、兩次炸製等關鍵技巧,這些都是專業級的炸製手法,確保了「外酥內軟」的極致口感,讓讀者能輕鬆掌握餐廳級水準的美味,體現了實用易懂的烹飪技巧和經驗分享。
- 體現「健怡煮意」與「時令滋養」: 雖然是炸物,但食譜強調了豆腐的植物蛋白和低膽固醇特性,並建議了搭配方式和更健康的烹調考量(如氣炸鍋),符合『健怡煮意』。香料的運用也帶出溫中助消化的功效,與『時令滋養』相呼應,符合注重『均衡飲食』的讀者需求。
- 視覺吸引力: 食譜描述了金黃酥脆的椒鹽豆腐,搭配中式瓷碟的擺盤建議,提供了豐富的視覺想像,能夠激發食慾。
- 具備中華/粵菜風味: 椒鹽是中華菜系中非常經典的調味方式,這道菜完美詮釋了這種風味,對追求地道美食的讀者來說,具有高度的吸引力。